自行車上的低碳生活
  • 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華社區(qū)有著這樣一位大姐,她叫劉麗,在社區(qū)民生服務站工作,堅持騎了15年的自行車。李嘉楠 攝
  • 見到劉大姐的時候,她正為“愛車”精心地清洗保養(yǎng),邊擦邊跟記者聊著,“這幾天總下雨,車身沾了許多泥,得給它好好擦擦”。紀劍橋 攝
  • 劉大姐正在擦自行車。金燕 攝
  • 劉大姐家住市勞動局附近,每天要花20分鐘騎車上下班,“我從小就騎自行車,參加工作之后,更是以自行車為交通工具。如今已經(jīng)與自行車走過了15個年頭,期間換過3輛自行車?!眲⒋蠼愀嬖V記者。金燕 攝
  • “以前,大家都騎車,一到下班的時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有說有笑,不一會兒就到家了,特別開心。從2000年的時候,突然感覺馬路上的汽車明顯增多”,劉大姐回憶到。李嘉楠 攝
  • 然而,劉大姐卻依然堅持騎自行車?!拔颐刻煸缟弦亲噥韱挝簧习?,從我家到這沒有直達的公交車,或者倒車,或者下車后再步行,前后加起來要半個多小時。然而如果騎自行車上班,這一路是暢通無阻,即便堵車的環(huán)境,我也能在車水馬龍間穿梭自如,不超過20分鐘便順利到達單位,既鍛煉了身體,又節(jié)約了時間,一舉兩得。”劉大姐為記者算了筆“經(jīng)濟賬”。紀劍橋 攝
  • 騎自行車為劉大姐帶來了節(jié)省時間、低碳環(huán)保、鍛煉身體等諸多益處,還為劉大姐的工作打開了一扇窗。劉大姐在社區(qū)主要負責計生、網(wǎng)格化等工作,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拿著許多資料走街竄巷地到居民家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因為經(jīng)常要穿胡同,走走停停,如果開著車,體積大,還不靈活。北山街道特意為每個社區(qū)配備了自行車和電動車,方便了社區(qū)工作人員聯(lián)系轄區(qū)居民。金鑫 攝
  • 有了便民自行車,劉大姐的工作頓時輕松了許多。她每天騎著便民自行車,及時與居民進行溝通,居民有什么困難找到社區(qū),劉大姐也會騎著自行車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吧鐓^(qū)有了自行車,我們與群眾的關系更近了,許多居民也受我們的影響,買了自行車,在休息日的時候,與家人一同騎車上街,很愜意”,劉大姐說。金鑫 攝
  • 社區(qū)也有許多鐘情于自行車的居民。金燕 攝
  • 自行車儼然成為了居民平時出行的最便利的交通工具。金燕 攝
  • 騎了這么多年自行車,趕上雨雪天,不冷嗎?”記者問到。“都已經(jīng)習慣了,剛開始的時候有點兒不適應,但做什么時候都有個適應的過程。我兒子有時候勸我別騎車了,工作一天也挺累的,坐車邊休息著回家多好。我知道兒子是在心疼我,但我不想放棄,我覺得現(xiàn)在這樣挺好的,穿梭自如,無拘無束。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涼涼的;陽光灑在身上,暖暖的,感覺很舒服?!眲⒋蠼銥橛浾咧v述著她的自行車情懷。金燕 攝
  • 在劉大姐的帶動下,劉大姐15歲的兒子也喜歡上了騎自行車。在節(jié)假日休息的時候,劉大姐一家三口會騎著自行車逛街,或者來一個短途旅行?!拔覀?nèi)叶己芟硎茏咦咄M#S心所欲的感覺?!眲⒋蠼阏f。金燕 攝
  • “我很懷念從前大家都有自行車的那個年代,那時候,人與人的聯(lián)系坦誠緊密,笑容陽光燦爛。不知從何起,生活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行人的步伐變得匆忙。我希望能倡導一種低碳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偶爾停下匆匆的步伐,騎上自行車,感受最原始的風的速度,呼吸最純凈的大自然的空氣,給心靈洗洗澡?!眲⒋蠼闵钋榈卣f。 金燕 攝
  • 采訪到最后,正值午休,劉大姐和同事一起推著車,從單位走出來,她們開心地笑著,笑聲如銀鈴般清脆。記者在鏡頭中,看著她們,仿佛回到了樸實無華的那個年代、那年歲月。金燕 攝
  • 回程的途中,記者站在了城市的街路旁,車水馬龍間,偶爾有幾位騎著自行車穿行而過的市民。記者相信,像劉大姐這樣“自行車上的低碳生活”,將會在城市間悄然興起,因為它是一種生活,一種文化,一種綠色健康的出行方式。 金燕 攝
  • 采訪間,記者看到了一個溫馨的畫面:一位市民載著自己的愛犬,推著自行車在等待紅綠燈。金燕 攝
  • 城市主干道上的自行車道清晰可辨。  金燕  攝
  • 選擇“低碳”出行的市民 金鑫 攝
  • 選擇“低碳”出行的市民 金燕 攝
  • 選擇“低碳”出行的市民 李嘉楠 攝
  • 選擇“低碳”出行的市民 李嘉楠 攝
  • 選擇“低碳”出行的市民 李嘉楠 攝
  • 選擇“低碳”出行的市民 李嘉楠 攝
  • 選擇“低碳”出行的市民 李嘉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