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專欄】
“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發(fā)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具有深刻的內涵,直接關涉社會發(fā)展,尤其是“后現(xiàn)代化”國家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即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從根本上說,當代中國的改革就是在追求效率中重建社會公平,在重建社會公平中提升效率。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增加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從而讓全體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內含并需要社會公平
當代中國的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種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的社會體制,其中,根本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是適應生產社會化需要而產生的現(xiàn)代經濟運作模式,是人的現(xiàn)代生存方式。作為現(xiàn)代經濟運作模式和人的現(xiàn)代生存方式,市場經濟是通過競爭來實現(xiàn)其配置資源、促使資源配置優(yōu)化功能的,是通過競爭來實現(xiàn)其激發(fā)人們的積極性、促進人的發(fā)展功能的。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平的關系并非如同冰炭,始終處在絕對對立之中。相反,市場經濟本身就內含并需要相應的社會公平。
首先是機會公平,即每一個人都有自主選擇參加某種社會活動的權利,都有同等的機會支配社會資源,社會必須提供必要的條件,使具有同樣能力的人具有同樣的機會參加相應的社會活動。人們可以放棄這種權利,但必須首先擁有這個權利,而且這個權利必須得到社會的肯定、尊重和保障。具體地說,社會必須尊重人們平等的主體身份和地位,必須以某種方式如法律規(guī)定、行政許可賦予能力相當的人具有參加相應社會活動的權利。在一定意義上說,機會公平就是人們參加社會活動的權利公平。
其次是規(guī)則公平,即規(guī)則人所共知、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對所有具有同等資質、參加同類社會活動的人具有同等效力。對于社會公平來說,規(guī)則公平就是要保證具有同等資質或能力相當的人都具有參加同類社會活動的權利;同時規(guī)定參加同類社會活動的人必須履行某種義務,即承擔某種責任。參加社會活動的人都應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應當做什么和不應做什么、必須做什么和嚴禁做什么,從而都能意識到權利與責任的統(tǒng)一。規(guī)則公平不允許任何一個參與社會活動的人只擁有權利而不承擔責任。如果說機會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前提,那么,規(guī)則公平則是社會公平的保障。沒有規(guī)則公平,機會公平就會虛化。
再次是結果分配公平,即以平等身份參加某種社會活動的人必須承認和接受活動的結果,不允許任何人憑借社會特權取得收益“附加權”和虧損“豁免權”。無論是利多還是利少,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無論是贏家還是輸家,只要你參加某種社會活動并接受了活動規(guī)則,你就必須承認和接受這種活動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在同類社會活動中,社會不能對任何一個人的特殊利益予以特殊的照顧,不能使活動結果的分配向任何一個人傾斜,必須堅持同一個標準、同一種程序,不允許任何人擁有結果分配的社會特權。發(fā)展成果當然要由所有勞動者共享,但共享的前提是共建;共建就要各盡所能,并通過按勞分配實現(xiàn)共享,共享就是所有勞動者對共建成果的公平分配。
市場經濟所內含、所需要的這種社會公平,集中反映了商品交換的本質要求和交換當事人的基本關系。沒有這種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結果分配公平及其貫穿其中的權利公平,也就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上,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這種社會不公并非導源于市場經濟本身,而是根源于至今仍在主導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和勞動的分離,以及由此所決定的資本家對勞動者剩余勞動的榨取,才是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的真正根源,這是一種由生產資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導致的社會不公。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提出了消滅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消除階級差別這一公平要求。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消除了由生產資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及其所導致的收入和財富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以此為前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結果分配公平及其貫穿其中的權利公平。相對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而言,這種公平是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平,因為它不僅不承認任何社會特權,而且以否定生產資料占有上的不平等為前提。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首要的和根本的公平。
社會主義分配的根本原則是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然強調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強調具有同等能力、付出同等努力的人可以獲得同等的機會、收入和財富。這種公平原則的真正貫徹,實際上是勞動者主人翁地位及其平等關系的實現(xiàn)。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勞動的價值含量歸根到底要由市場來評判,按勞分配歸根到底要通過市場交換實現(xiàn)。在勞動的效率和質量及其價值面前人人平等,這無疑是一種公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者的收入應當同他們的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成正比,由此造成的收入差別是一種公平,而不是不公平。對這種收入差別當然可以調節(jié)、“限制”,但是,這種調節(jié)、“限制”不能損害市場經濟的準則,不能從根本上損害按勞分配這一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否則,我們只能重新回到平均主義。平均主義與社會主義風馬牛不相及。與其說這是公平,不如說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大的不公平,因為它實際上否定了社會主義分配的根本原則——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干好和干壞一個樣,干和不干一個樣;不同的人付出了不同的勞動和代價,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價值,得到的卻是相同的結果。
社會主義社會:消除階級差別及其所導致的社會不公
當然,任何一種公平都是相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可能是一個絕對的“圓”,不可能解決所有的社會公平問題。其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結果分配公平是以默認勞動者個人的能力差異為前提的,這實際上也就默認了勞動者不同的能力是“天然特權”。然而,市場經濟對這些具有不同能力的勞動者使用的卻是“同一尺度”,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這種“同一尺度”只是根據勞動者勞動的時間、強度和價值含量來分配勞動產品,而不考慮不同勞動者的不同需求,不考慮所分配的勞動產品的多與少,收入的多與寡,由此導致“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馬克思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這種由“天然特權”所導致的收入差別,并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先富起來,這就形成了個人收入和在社會財富占有上的差別。
但是,我們應當明白,社會主義社會所要建構的公平不是消除所有的社會差別,而是要消除階級差別及其導致的社會不公。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所提出的平等要求有雙重意義?;蛘咚菍γ黠@的社會不平等,對富人和窮人之間、主人和奴隸之間、驕奢淫逸者和饑餓者之間的對立的自發(fā)反應——特別是在初期,例如在農民戰(zhàn)爭中,情況就是這樣;它作為這種自發(fā)反應,只是革命本能的表現(xiàn),它在這里,而且僅僅在這里找到自己被提出的理由。或者它是從對資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反應中產生的,它從這種平等要求中吸取了或多或少正當的、可以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成了用資本家本身的主張發(fā)動工人起來反對資本家的鼓動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它是和資產階級平等本身共存亡的。在上述兩種情況下,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范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謬。”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公平的核心和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消除所有的社會差別,而是消除階級差別,消除由階級差別導致的在權利上、在社會資源的占有上,在社會產品的分配上的不公平。因此,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作為一種社會價值規(guī)范和權利,公平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平結構中的收入差別、財富不均“這些弊病”“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不能由此否定按勞分配本身的公平性,不能由此否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的公平性。我們應當也必須高度重視收入差距、財富不均的問題,通過政府調控、制度保障,特別是國民收入再分配調解個人收入、加強公共服務、彌補市場“失靈”。但是,面對這樣一種“天然特權”以及由此造成的收入差異、財富不均,我們不能“殺富濟貧”,強行拉平收入差距,人為地實現(xiàn)“均富”;不能“給最少受惠者的利益”以無條件的照顧,或者“給強者以不利條件”,由此來扼制勞動者個人能力的差異,以達到所謂的公平優(yōu)先;也不能否定人們合理、合法追求個人利益的正當性,要求所有人都超越自己的基本利益去追求道德崇高,以達到“均貧富、等貴賤”的大同境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少數先進人物能夠抑制自己的基本利益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實現(xiàn),但大多數人不可能實現(xiàn)這種超越。否則,我們今天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這種種做法實際上都是把公平原則抽象化、絕對化了,或者不可能持久存在,或者是道德烏托邦,不可能實現(xiàn)。徹底的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是,在現(xiàn)實的社會經濟結構的基礎上,合理設計、安排、建構本身是公平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環(huán)境,逐步解除各種約束人們能力發(fā)展的“后天”的社會限制,逐步消除造成人們能力差異的社會根源,從而逐步縮小收入差別,實現(xiàn)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一切都要以發(fā)展生產力為前提。在當代中國,重建社會公平,完善社會主義的公平結構必須以生產力的發(fā)展為前提和基礎。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和巨大增長,“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社會主義的實踐一再證實了馬克思這一觀點的深刻的真理性和巨大的超前性。(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http://m.ssscomputing.com/uploadfile/2016/1207/thumb_150_105_20161207023246785.jpg
掃描二維碼關注
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